平面出版品-圖書
圖書與出版
 
 
 

只見他不停地行動 蔣經國
作者:蕭蔓
出處:天下雜誌 第200期 1998/01/01 出刊

一九一○~一九八八推動台灣重大基礎建設
不是蔣家父子。
不是國家元首。
不是政治。
不是權力。
讓人記憶的不是這些。
讓人懷念的也不是這些。

一想到蔣經國,就先想起他矮矮胖胖的身影,夏天青年裝,冬天夾克,全省東南西北,四處巡視。他身分特殊,卻沒有養尊處優的形象。多幅合照中,他站在父親優雅講究的身旁,粗樸的外表,像個侍衛,不像「太子」。

然而,一如蔣家父子,一如國家元首,無論政治與權力,他的接班人角色,註定一生要背負與特權一般沈重的義務。

沒有人知道他心底的夢是什麼,只看見他不停的行動。

從「橫貫公路」到「十大建設」,從「台灣本土化」到「開放大陸探親」……,這一切,他都以奇特的毅力去實踐。

一條橫貫公路,「他前後走了二十一次,和我們吃睡在一起,」當年擔任總工程師的林則彬回憶說:「不知在哪個山裡,雜草蔓生,帶的水喝完了,天氣又熱,好不容易有個水潭,水裡有太多紅色小蟲。大家沒辦法了,他用紗布過濾了紅蟲,自己先喝了,這才有水喝。」

一般人吃不了的苦頭,他卻總是一馬當先。民國六十二年石油危機,全世界經濟大恐慌,國際物價大幅上漲,他竟決定趁此展開十大建設,愈苦愈拚。結果,逆勢操作,不但沖淡不景氣的壓力,還因此帶動台灣經濟轉型,從此,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

十五歲留俄,十二年間,隨著國共關係破裂,蔣經國也逐漸失去自由。從軍校、工廠、農地到礦場,從首都莫斯科到冰天雪地烏拉山,中俄關係詭譎惡化,他的特殊身分讓他吃盡苦頭,沒想到,卻因此磨練了他驚人的行動毅力。日本政治學作家小谷豪冶郎曾為蔣經國立傳,他寫著:「在蘇俄十二年的經驗,蔣經國的一生,就是這種奮鬥史。」

新聞評論家卜少夫和蔣經國有多次接觸,認為他的自我被「總統之子」抹殺淨盡,也被全部籠罩。卜少夫覺得:「他的靈魂深處存在著某種難以說明的寂寥,」成天忙碌緊張,「像隻驢子,不停地轉走那石磨,背上的那根磨柱始終重壓著。」

擅於行動,卻帶點神祕色彩,令人捉摸不透。在「知勉錄」裡,他自己曾說:「會捉老鼠的貓是不叫的。」這句話,多少代表蔣經國做人做事風格。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