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頓國軍】
抗戰後期,美國派駐在中國戰區的參謀長魏德邁曾經提到,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先生,雖然是全中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然而,事實上則像是不同派系軍隊的共主。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又起,軍隊的問題一直沒有獲得真正的解決。政府自播遷來臺後,仔細檢討國軍在大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軍紀,而軍紀的根本問題則在於,軍隊只知有派系利益,不知有國家利益。這種軍隊的地域因素與人際關係遠重於國家利益,輕者營私舞弊、濫吃空缺與假報軍情;重者擁兵自重、見死不救與陣前倒戈。
國軍撤退到臺灣後,整頓國軍已是從上到下的共識,因此整頓工作立即著手進行。
整頓軍隊的第一步,就是確實查核軍隊人員編制與部隊番號;簡而言之,就是「確認現役軍人員額」,以及「明確部隊指揮權責」。經國先生與時任行政院長的陳誠先生配合,撤銷不必要的部隊番號與人員編制,並且解散徒具虛名的單位。國軍進行多次整編後,於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年)建立完整資料,並且發給官兵「薪餉手牒」(後改名為軍人補給證),核實全國三軍總員額約為六十萬人,終於完成了軍隊國家化的第一步。
整頓軍隊的第二步,則是建立任期制度。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年),參謀總長周至柔將軍任內,首先實施國軍主官(管)任期制度,規定各單位主官(管)必須每二年進行輪調;若有必要,得於原單位延任一次。這項制度實施的目的,在於防止主官(管)利用長期任職的機會培養派系。而周總長與經國先生二人則率先遵行制度,於延任一次後調派他職,前者由海軍的桂永清上將接任,後者則由張彝鼎將軍出任。自此以後,參謀總長由三軍輪流接任的慣例亦得而確認。
整頓軍隊的第三步,乃是建立政工制度。經國先生於國軍建立政工制度的目標是:一、建立政治幕僚長制;二、確立監察制度;三、加強保防工作;四、實行人事、賞罰、財政、意見的「四大公開」;五、革新政治訓練。「四大公開」措施配合國軍人事整編作業,統一了國軍的編制與指揮權,從此澈底杜絕擁兵自重、濫吃空缺的惡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