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吳稚暉】
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一日,「那天正午,海面風高浪勁,我同其他同志,把(吳稚暉)先生的靈骨放到面對廈門的南海裏去了。當繩子脫離我的手掌的時候,心中真是有無限感慨;翹首遠眺,海闊天空……」經國先生撰寫的這一篇〈永遠與自然同在〉,幾乎國中前幾屆的學生都讀過,國中大小的孩子卻很難體會經國先生對吳稚暉先生的感情與感激之情。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暑假,經國先生前往廣東探訪其父蔣中正先生,他非常渴望參加革命軍;不過,蔣中正先生卻不讓其願望立即實現,反而將其送到北平,進入吳稚暉先生創辦的「海外補習學校」就讀。
吳敬恆(一八六五年~一九五三年),字稚暉。自稱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是一僅知咬文嚼字的陋儒;鄉試中舉後,他一心只想高中進士。甲午戰敗後,稚暉先生轉向同情革命,參加革命。民國前九年(一九○三年)遠赴歐洲,民國前七年(一九○五年)與國父孫中山先生會面於倫敦。民國前五年(一九○七年),與張靜江、李石曾等人在巴黎組織世界社,發行《新世紀》,成為革命黨海外喉舌。民國以後,為統一全國不同之中文發音,推廣注音符號系統。
吳稚暉先生旅法期間,受到克魯特包特金《互助論》的影響,認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在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人類通過互助即可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此後自稱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鼓吹實現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
〈永遠與自然同在〉提到一個吳稚暉先生的故事:「有一天,不知道誰送了一輛人力車給先生。他接受之後,等到客人走後,立刻要我拿一把鋸子來,把這輛車前面的兩根拉槓鋸掉。當時,我以為先生在開玩笑,不敢動手。後來他說:『我要你鋸,你就鋸!』先生看著槓子鋸斷,哈哈大笑,把這輛沒有拉槓的車身,抬到書房裏。他一面坐上去一面對我說:「你看舒不舒服?我現在有了一張沙發椅。」接著,先生又說:「一個人有兩條腿,自己可以走路,何必要別人拉?你坐在車上被人拉著走,豈不成為四條腿?」
吳稚暉先生與經國先生相處時間並不久,但經國先生一生行事卻深受他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