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文章-張祖詒
經國先生與我
 
教我如何不想他
張祖詒

在寶島的山巔海濱,處處有他的腳印;在台灣的城鎮鄉村,也處處留有他的足跡。他幾乎走遍了台灣的每個角落,踏遍了這島上的每塊土地,但他不是去遊山玩水,而是因為他熱愛這塊土地,要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尋找希望,謀求幸福。

他就是過去二十年來,有萬千個與我同樣的心,時時懷念著的同一個人──經國先生。

他會隨時出現在你我身旁。一個田野路邊的水果攤,他蹲在地上,一邊露著渾厚的笑容啃著西瓜,一邊帶著濃重的鄉音跟歐巴桑聊天,他想要暸解農村的光景。

大街小巷,開著許多店鋪,售豆乾的、賣小吃的、販零食的,他都會經常光顧,他不是貪嘴好吃,而是要想熟悉一般大眾的實際生活。

在台南,他招呼一輛計程車,很有禮貌地問駕駛:「我有駕照,可否讓我開你的車到安平港?」那位運將朋友,看了他一眼,覺得面熟,欣然照辦,一路上有說有笑,談的十分投緣。他聽到了基層民生的很多故事。

在屏東山地鄉育兒院裡,他看到失去雙肢的孤兒,憐憫之心油然而起,抱著那僅兩歲的小女孩,對她說:「我會一直照顧妳」。他實踐了他的承諾,但可惜沒有見到她自立長大,結婚生子。

工廠、學校、軍營,更是他常去的地方,只要跟青年們在一起,看到一張張充滿朝氣的臉龐,他就精神煥發,熱情洋溢。平時不善歌唱的他,就會興高彩烈,和著大家歡唱:「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

他真正的朋友,多在民間,全無政商關係或利益輸送。他們之間,除了溫暖友情,還是友情。後來那些朋友們聯合送他一幅浮雕畫像,上面刻了八個字:「仁擁天下,德被萬民」。是恭維,也是代表民間的共同心聲。

當年他率領榮民健兒,翻山越嶺,冒險犯難,和弟兄們餐風宿雨,同甘共苦,開鑿出台灣第一條東西中橫公路。金門八二三炮戰,他常常出現在最前線的戰壕坑道,撫慰傷患,給保衛台灣作戰中的官兵們打氣。最危險的地方,總是他必到的所在。

之後,他主理國政,展現雄才大略的治國能力。他矢志要為這塊土地樹立廉能清明的政治,營造安和樂利的社會。重要的不是在他說了什麼,而是在他實際做了什麼。他說過:「今天不做,明日就會後悔」。於是他排除萬難,全方位推動系列國計民生的計劃方案,包括眾所週知的「十大重要建設」,紮紮實實地為台灣奠定了經濟起飛的基礎。成果是十六年(民國六十一年至七十七年)之間,國民平均年所得增長了十二倍,平均年成長率達到百分之十六點六。高低所得的貧富差距縮短為四點七一倍,以中產階級為中堅的小康社會已然成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奇蹟」,且被譽為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典範,現在回想「台灣錢淹腳目」的日子,成了難忘的回憶。

晚年,他更是勇往直前,解除將近四十年的戒嚴,並宣布開放黨禁、報禁,為台灣的自由民主,向前邁開了大步。其實他執政的基本理念,只是兩句簡單的話:「非以役人,迺役於人」。說白了,就是一切為民眾服務,而非使喚或駕馭民眾。

一路走來,他非聖人,豈能無過?但是他有認錯的謙卑,有改過的勇氣。他從不諉過卸責,相反的,他在國會答復質詢,要求委員們對他多批評、少讚揚,給他改正錯失的機會。有次國會黨團建議修改刑法,增訂「詆毀元首」的治罪條文,被他堅決反對,終未成案。他認為公職人員接受公評,理所當然。

政海波濤洶湧,他的處境也不例外,經歷無數的逆流巨浪,接連給他嚴酷的挑戰和衝擊,他都用咬緊牙關來度過難關。這股力量來自他辦公桌上日日所見的那塊「忍」字座右銘。為了深愛台灣,必須忍辱負重,必須堅百忍以圖成。

有些人說他是「威權統治」。不錯,他確實要為法治社會樹立法制威信,那是以立信為本的「威」,不是用威嚴來威嚇人民的「威」。至於「權」呢?他說:「權柄,很容易去用它,難的是,什麼時候不去用它。」可見他對權力的使用多麼慎重。有一天,他在台北街頭,看到一家修改服裝的店鋪,掛著一幅市招,上有四個大字:「修理權威」,他大為讚賞,認為應得最佳廣告獎。由此更可顯示,他對於所謂「權威」的價值觀,何等開明,不但全無權力傲慢,而且認同「權威」可以「修理」。

他曾說過:「我也是台灣人」。今日高喊「愛台灣」、「台灣主體」、「台灣本土」的人很多,但比他真正更愛台灣的人,能有幾個?難怪許多年來民調,始終指出他是最受民眾敬愛的領導者。可是某些政客為了操作選舉,竟對往生的他構陷污衊,踐踏他的清譽,也踐踏了正義。

他為愛護美麗寶島,付出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最後獻出了他的生命,卻沒有給自己留下寸土片瓦,誠可謂鞠躬盡瘁,為了台灣。可惜如今政局紛亂,國事蜩螗,連年空轉內耗,不但消耗了長久以來累積的根基,只怕也消失了對未來的希望。

正氣歌云:「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他辭世已整整二十年,但人們對他的無盡思念卻愈久愈深。他那一襲土黃色夾克的熟悉身影,和他勤政愛民的親切形象,必將永遠留在人民的內心深處,不會磨滅。要我不想他,也難!

憂時懷舊,感慨萬千。常言道:「懷舊是為了未來」,但願後繼者步武前賢,重振昔日光輝,則台灣幸甚,中華民國幸甚!

總統府前副秘書長 張祖詒 撰
(謹以此文,紀念 經國先生逝世二十週年)
2008.1.06
註:本文於民國97年1月6日刊載於中國時報